本书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理论为基础,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与逆变控制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太阳能电池技术、光伏并网系统的体系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等
本书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理论为基础,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与逆变控制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太阳能电池技术、光伏并网系统的体系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等。
序言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太阳能及其光伏产业1
12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的发展4
121 国内外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的发展5
122 国内外光伏并网发电的激励政策14
123 我国光伏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17
13国内外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简介19
131 SpringervilleGeneratingStation(SGS)大型荒漠光伏电站19
132 APSStarCenter调峰电站21
133 Prescott的荒漠电站24
134 国外10MW以上大型光伏电站24
135 我国大型光伏并网电站(超过200kW)现状26
第2章光伏电池与光伏阵列29
21光伏电池的物理基础29
211 光伏效应的量子物理基础29
212 pn结的形成33
213 光生伏特效应35
22光伏电池的制作36
221 单晶硅电池的制作流程36
222 光伏电池组件及其封装38
223 光伏电池组件的出厂检测40
23光伏阵列的建模与工程计算方法41
231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41
232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工程计算方法44
24光伏电池的应用设计47
241 光伏阵列使用前的测试47
242 光伏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48
25光伏电池新技术与新品种50
251 新型pn结结构50
252 多晶硅电池和非晶硅光伏电池52
253 非硅材料光伏电池53
254 有机光伏电池54
26第三代光伏电池技术55
27光伏电池研究的最新成果57
参考文献59
第3章光伏并网系统的体系
结构61
31 集中式结构61
32 交流模块式结构62
33 串型结构63
34 多支路结构64
35 主从结构65
36 直流模块式结构66
37 小结67
参考文献67
第4章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68
41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分类68
411 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结构68
412 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结构69
42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70
421 工频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70
422 高频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73
43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80
431 单级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80
432 多级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85
433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问题研究91
44多支路光伏并网逆变器102
441 隔离型多支路光伏并网逆变器103
442 非隔离型多支路光伏并网逆变器104
443 非隔离级联型光伏并网逆变器106
参考文献110
第5章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113
51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概述113
52基于电流闭环的矢量控制策略116
521 同步坐标系下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117
522 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VOC)119
523 基于虚拟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VFOC)121
53直接功率控制(DPC)126
531 瞬时功率的计算127
532 基于电压定向的直接功率控制(VDPC)130
533 基于虚拟磁链定向的直接功率控制(VFDPC)140
54基于LCL滤波的并网光伏逆变器控制146
541 概述146
542 无源阻尼法148
543 有源阻尼法152
544 基于LCL滤波的并网光伏逆变器滤波器设计162
55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172
551 静止坐标系中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173
552 同步旋转坐标系中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176
参考文献178
第6章光伏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181
61概述181
62基于输出特性曲线的开环MPPT方法184
621 定电压跟踪法184
622 短路电流比例系数法185
623 插值计算法185
63扰动观测法187
631 扰动观测法的基本原理188
632 扰动观测法的振荡与误判问题189
633 扰动观测法的改进193
64电导增量法(INC)199
641 电导增量法的基本原理200
642 电导增量法的振荡与误判问题202
643 电导增量法的改进209
65智能MPPT方法214
651 基于模糊理论的MPPT控制214
65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MPPT控制217
653 基于智能方法的MPPT复合控制220
66两类基本拓扑结构的MPPT控制223
661 两级式并网光伏逆变器的MPPT控制223
662 单级式并网光伏逆变器的MPPT控制226
67MPPT的其他问题229
671 局部最大功率点问题229
672 MPPT的能量损耗243
673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效率与
测试247
参考文献258
第7章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孤岛效应及反孤岛策略261
71孤岛效应的基本问题261
711 孤岛效应的发生与检测262
712 孤岛效应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性265
713 并网逆变器发生孤岛效应时的理论分析269
714 孤岛效应的检测标准与研究状况273
715 并网光伏系统的反孤岛测试277
72基于并网逆变器的被动式反孤岛策略279
721 过/欠电压、过/欠频率反孤岛策略280
722 基于相位跳变的反孤岛策略282
723 基于电压谐波检测的反孤岛策略283
73基于并网逆变器的主动式反孤岛策略284
731 频移法285
732 基于功率扰动的反孤岛策略289
733 阻抗测量方案291
74不可检测区域(NDZ)与反孤岛策略的有效性评估292
741 基于ΔP×ΔQ坐标系孤岛检测的有效性评估293
742 基于L×Cnorm坐标系孤岛检测的有效性评估298
743 基于负载特征参数Qf×f0坐标系的有效性评估303
744 基于负载特征参数Qf0×Cnorm坐标系的有效性评估307
745 多逆变器并联运行时的孤岛检测分析314
参考文献320
第8章阳光的跟踪与聚集324
81阳光跟踪与聚集的意义324
811 阳光跟踪的意义324
812 阳光聚集的意义325
82阳光跟踪系统的设计326
821 阳光跟踪伺服机构326
822 阳光跟踪控制系统328
83阳光聚集系统设计330
831 聚光光伏电池及其应用中的技术要求330
832 阳光聚集装置331
参考文献335
第9章光伏发电并网的电能质量
仿真计算336
91概述336
92光伏发电等值电路和计算模型338
921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等值电路338
922 电路功率传输计算339
923 基本计算方程341
93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运行特性仿真分析345
931 系统运行特性仿真概述345
932 电压稳定性仿真分析346
933 基波功率潮流仿真分析350
934 谐波潮流仿真分析353
94配电网接纳光伏发电能力的讨论356
参考文献359
附录光伏并网发电标准简介360
A1国内标准简介360
A11 GB/T19939—2005《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360
A12 GB/Z19964—2005《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360
A13 GB/T20046—2006《光伏(PV)系统电网接口特性》361
A14 GB/T20514—2006《光伏系统功率调节器效率测量程序》361
A15 正在报批中的国内标准362
A2国外标准简介362
A21 IEEE1547系列标准362
A22 IEEE929—2000《IEEERecommendedPracticeforUtilityInterfaceofPhotovoltaic(PV)Systems》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电网接口设备的IEEE推荐惯例363
A23 UL1741:2005《Inverters,Converters,ControllersandInterconnectionSystemEquipmentforUseWithDistributedEnergyResources》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逆变器、变流器、控制器以及互联装置的规定363
A24 IEC61683:1999《PVsystempowerconditionersproceduresformeasuringefficiency》光伏系统功率调节器效率测量程序363
A25 IEC61727:2004《Photovoltaic(PV)systemsCharacteristicsoftheutilityinterface》光伏系统电网接口特性364
A26 IEC62116:2008《Testingprocedureofislandingpreventionmeasuresforpowerconditionsuseingridconnectedphotovoltaic(PV)powergenerationsystems》分布式电源与电力系统的接口设备的测试程序364
A27 IEC621091:2007(CommitteeDraft)《SAFETYOFPOWERCONVERSIONEQUIPMENTFORUSEINPHOTOVOLTAICPOWERSYSTEMSPART1—GENERALREQUIREMENTS》光伏发电系统中能量转换装置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364
A28 IEC621092:2009《(CommitteeDraft)Safetyofpowerconvertersforuseinphotovoltaicpowersystems—Part2:Particularrequirementsforinverters》光伏发电系统中能量转换装置的安全
第二部分:逆变器的特殊要求364

邮购信息: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华尊大厦A座405室(邮编:100029)
电 话:010-82024981-12 发行部
邮 箱:wangy@upsapp.com
户 名:北京三之联广告有限公司
开户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三环中路支行
账 号:110060567018150018791
ISBN:9787111318002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26 装帧:平装 页数:396 图书尺寸:169*239 开本:16开 定价:¥58.00 类别: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