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QQ:
      杂志订阅

      编辑

      网管

      培训班

      市场部

      发行部

电话服务:
 010-82024981
欢迎, 客人   会员中心   帮助   合订本   发布信息
设为首页 | 收藏本页
节能环保业“骗补”风波 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   一个政府补贴项目,耗时两年,涉及18个省8328个项目、总计拨付财政资金818.83亿元。其原本目的是推动工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废旧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并惠及整个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但最终却成为企业、地方政府寻租的由头。   
      一个政府补贴项目,耗时两年,涉及18个省8328个项目、总计拨付财政资金818.83亿元。其原本目的是推动工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废旧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并惠及整个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但最终却成为企业、地方政府寻租的由头。
      
      6月22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结果》公告,涉及挪用、虚报冒领资金高达16.17亿元。
      
      在这些骗补项目当中,有国企,有民企;有不知名的中小企业,有知名的上市公司;有偏远的贫困地区,有发达的一线城市;有几万元的小额,也有数千万元的巨额。
      
      从经济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中央财政资金在这些企业看来是不拿白不拿。
      
      截至7月22日,距审计报告公布过去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却并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出面进行道歉,更多的则是急于找出“替罪羊”,撇清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份结果不仅暴露出政府补贴监管的漏洞,也体现出企业诚信及社会责任的缺失。
      
      更可怕的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行业本应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结果却成了很多企业借此坐地生财的“买卖”。
      
      与初衷背道而驰
      
      根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报告,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上海、江苏、广东、云南、甘肃等18个省、直辖市,对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三个节能环保类款级科目资金(以下简称“三款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延伸审计项目为5044个,涉及资金为621.09亿元。经审计发现,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占延伸审计资金额的2.6%。
      
      企业骗补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其中102个项目单位编造虚假申报材料,套取、骗取“三款科目”资金5.56亿元;29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三款科目”资金2.26亿元用于生产经营、业务经费等支出。
      
      此外,利用重复申报、报大建小等手段进行骗补的项目较为集中,共涉及217个项目,资金高达8.35亿元的“三款科目”。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企业的骗补行为是诚信上的缺失。“国家对节能项目实施补贴的政策,本意上是促进消费者消费,进而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普及并拉动产业升级,但结果却变成了部分企业牟利的手段。作为企业的经营,最重要的就是要讲求诚信,如果诚信都没有了,那又如何让公众去相信你的产品?”
      
      此次骗补风波,不仅体现出主管部门、企业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管不严的问题,还说明节能环保补贴政策存在着许多漏洞。
      
      在补贴程序实施的过程中,先是由销售渠道先行垫付补贴款,再由国家根据企业上报的销售数量,向企业进行补贴发放。这样的程序导致审核的工作量极大,往往要凭借企业自身的诚信和自律来完成整个过程,于是让节能环保补贴本身沦为投机者的乐园。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同样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如果在发达国家,一家企业若是出现了诚信问题,那么银行就会下调该企业的评级,企业贷款就会出现困难,公众则会自发地抵制其生产的商品。若是上市公司出现这种情况就更会严重,普通中小股东甚至会自发地组织起来控告。但我们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普通投资者相对上市公司而言属于弱势群体,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很低。”
      
      他还强调,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节能环保项目,是基于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环境低迷的大背景,为的是刺激消费,同时也是从企业转型到国家转型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结果却与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
      
      企业态度不诚恳
      
      事实上,家电企业利用政策骗补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年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时,包括国美电器在内的许多企业被爆出弄虚作假,骗补手段及数额也是触目惊心。
      
      在此次节能环保补贴的骗补过程中,家电企业仍是骗补企业当中的重灾区之一,包括格力电器、TCL、美的、格兰仕、长虹电器等8家知名家电企业在内,骗补金额高达9062万元。其中骗补金额最高的格力电器,自己一家便骗取了2157.76万元。这样的一份骗补金额,甚至是许多同行业中小企业,一年的净利润都难以企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骗补企业在被曝光后,至今未向公众致歉,反而是第一时间将罪过推到了经销商身上。记者曾致电格力电器,被告知以公告为准。
      
      6月25日,格力电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份“说明”,称公司对经销商管理环节存在疏漏,具体指格力电器近十万经销商网点填写的申报数据信息,包括销售、安装日期、用户资料等不严谨,出现差错。而最终格力电器以时间紧、数据量大,并无法一一核实为由,解释了造成上报数据不符合补贴标准的原因,也使得这一骗补风波不了了之。“谁也没办法一一核实十万个经销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电上市公司高管称。
      
      相比而言,TCL、长虹电器、美的等家电企业,则显得更为“淡定”,连一份“说明”都没有发出,完全一副静待事件冷却的态度。
      
      记者调查发现,除家电企业外,刚刚遭遇欧洲“双反”的光伏企业,也是骗补的重头之一。7个光伏项目共骗取中央财政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资金2.07亿元,其中安徽中电的龙子湖工业园区用户侧并网非晶硅光伏发电项目骗补金额最高,达到5926万元,采取的骗补方式为申报不实材料。
      
      此外,广东汉能的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多报建设规模和装机容量骗补了2637.25万元;东营光伏的网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采用编造虚假合同的方式,骗取补贴2421.8万元;榆神能源的煤炭博物馆光伏发电示范工程项目,骗取补贴2187万元,采取骗补方式为编造虚假资料。
      
      相比家电企业“无所谓”的态度,光伏企业明显要诚恳很多。在上述企业当中,安徽中电总经理许凤会表示,公司已经开始进行整改,并准备材料向相关部门汇报。广东汉能也解释称,已在去年12月将2637.25万元补贴资金退回河源市财政局。
      
      在陆刃波看来,此次骗补的“吃相”着实难看了些:“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涉嫌骗补行为的外资品牌较少见,这值得国内企业思考。对于企业骗补行为,有惩罚才能有收敛,但主要仍依靠企业自律。”
      
      倒逼转型升级
      
      政府对节能环保行业进行补贴的出发点是因为其成本高昂。这些处于起步期或是成长期的产业,往往由企业来承担巨大的技术研发、设备投入和市场开拓的压力,政府便采用了补贴的办法,以促进这些企业及产业的发展,其中的逻辑并不复杂。
      
      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政府补贴政策的引导初衷,的确有利于打造节能供需链;有利于降低生产销售各环节成本,刺激节能消费;有利于整个节能环保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但在这一节能补贴政策的拉动模式下,极易造成对产业链上中游技术研发、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忽视,尤其在节能补贴政策退出后,原有的庞大市场供应很可能面临着需求快速萎缩的状况,这或将进一步放大库存危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表示,财政补贴之所以有错,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补贴扭曲了市场机制。企业要获得补贴,就必须依照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然后影响相关的政府官员,从而最终获得财政补贴。
      
      显然,补贴政策不宜长期实施,最终还是应该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行业发展,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否则企业容易患上“补贴依赖症”。
      
      “要预防能效补贴带来成本浪费,拉动内需不能靠财政补贴,而应该交由市场机制。”尽管格力空调是节能补贴的受益者,但在公司董事长董明珠看来,这一政策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在我的印象中,某企业享有补贴政策那一年,盈利8个亿甚至更多,但政策一拿走就亏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说国家的政策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消费者那里,而是到这些企业那里去了。”
      
      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姜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看,节能减排的任务靠政府补贴不可持续。要可持续,一是靠技术进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拉动产品能效,同时降低成本;二是政府适时提高行业的节能标准。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尹海涛看来,不能因为当前补贴中出现的问题而因噎废食。补贴是必要的,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理论的引导下使补贴更为合理有效。
      
      他以光伏为例,“我们的补贴政策把光伏产业笼统定义为光伏电池的制造和光伏组件的生产。从中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我们补贴鼓励的不是技术研发,而是传统的制造业。“”很多企业看政策行事,这也形成了中国新兴产业所特有的“高端产业低端化”现象。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美国,新兴产业要走出起步困境,必须依赖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使价格变得让市场可接受;依赖于财政补贴,短期来看似乎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终非解决之道。工业社会以来,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兴起和推广,都绝非是财政补贴的结果。
      
       (nero)
      一个政府补贴项目,耗时两年,涉及18个省8328个项目、总计拨付财政资金818.83亿元。其原本目的是推动工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废旧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并惠及整个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但最终却成为企业、地方政府寻租的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