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的性能指标是指对UPS规定应具备的各种电性能技术参数,因此它既是研制开发和性能改进的依据,又是产品检测、选用和出现故障后处理的标准。正确科学地规定UPS指标,对叨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都是必要的。
UPS的所有电性能指标都是由负载和使用的要求抉定的,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这是毋容置疑的道理。但是,很多UPS厂商在确定UPS产品的电性能功能时,很多用户在确定UPS选用标准时,却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和不恰当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负载的实际需要,过分地追求某些电性能的高指标
UPS,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在电网掉电时可继续维持向负载供电的设备,但是它的主要应用场合和供电对象却是计算机类的负载。计算机类负载对供电性能指标的要求并不高,但是用户在确定UPS各项电性能指标时,最常见的现象是,UPS的选用者往往把各种UPS品牌能达到的最高指标作为自已选用设备要求的指标。例如,耍求输出电压稳定精度一定是士1%,市电供电与电池供电的转换时间一定要是零,甚至要求UPS输出频率也一定要稳定在士0?5%以内,但是对关系到皿S的可靠性和系统可用性的指标却不够重视,例如UPS的输出能力、UPS的对电网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和效率等,表现出对UPS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输出电压切换时间为例,要求UPS在市电与电池逆变转换时的切换时间为零,殊不知,计算机电源本身在ls内就有100次6-7ms的停电时间。UPS在电池逆变与旁路供电转换时的切换时间也不可能都是零。另外,如果在UPS与负载之间配置了分路冗余转换开关(两路供电可相互切换),转换时的最大切换时间也接近10ms。用户应该知道,UPS任何电性能指标的提高都是要付出成本和可靠性代价的,最终受到损害的是UPS用户自己。
(2)以UPS的功率等级确定电性能指标
似乎小功率的UPS电性能指标就可以低些,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在同一个供电环境中可能有多台UPS在运行,有小功率的(例如5OOVA),有中功率的(例如几十千伏安),也可能有大功率的(1OOkVA以上),一台小功率UPS的供电负载可能是一台PC机,或者一台服务器,而一台大功率UPS是为多台同一型号(或负载性质相同)的PC机和服务器供电,这些设备的负载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对UPS电性能指标的要求是不会因UPS功率大小而改变的。所以,以UPS的功率等级来分类并规定不同的指标要求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客观的。
不可否认,叨裕功率等级客观上决定了某些特殊性能指标和控制功能指标的差别。在某些特殊性能指标和控制功能指标上要求大功率UPS和小功率UPS完全一致是不客观的,例如环境噪声、传导干扰、电磁辐射干扰和对物理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指标,应对大功率UPS放宽些。而有关限制UPS对电网造成干扰的指标(例如输入功率因数和输入电流谐波成分),有关系统配置功能指标(例如并机运行功能、智能管理和通信功能等)则应该对大功率UPS要求更严格些。
(3)以UPS电路结构形式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电性能指标
在有的UPS标准中,对不同电路形式的UPS的电性能指标做出不同的规定,给人的印象是,不是UPS要满足负载设备的要求,而是由不同电路结构组成的UPS决定着负载设各的要求。例如配置双转换(在线)式UPS时,输出切换时间必须是零,输出电压稳定精度必须是士1%时才能满足负载的要求;如果配置的是后备式UPS时,即使UPS切换时间夕4ms,输出电压稳定精度夕5%,负载设备也可以正常工作无误了。有的用户甚至在确定选用的UPS电性能指标时,把某种WS的内部结构的形式和使用元器件的规格也列为所选用的皿S电性能指标。
应该说,电路结构形式仅仅是实现UPS功能的手段,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电路结构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电路技术的改进和新电路结构形式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把电路结构形式固定下来,就意味着不要技术进步了,是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
再者,各种电路结构形式的UPS都是各有优缺点和各有适用范围的,任何一种电路结构形式的UPS的电性能指标都不可能全是一流的,也不可能全是最差的。例如在UPS正常工作模式下(即非电池逆变工作时,因为这时无论何种结构的UPS,都是逆变器输出,是没有可比性的),双转换(在线)式UPS的常规输出指标大多是一流的,而输出能力、效率(代表可靠性和运行费用)和对电网污染等各项指标则大多有这样或那样的间题。对于后各式叮S,它的常规输出指标是较差的,在系统配置功能、智能管理和通信功能、双向抗干扰功能等方面也远不如双转换(在线)式UPS,而输出能力、工作效率和对电网污染等各项指标却没有双转换(在线)式UPS那样不尽人意。
编辑:Andly